仍然是最好的Guide Book

旅行這麼久,受到的幫助這麼多,怎麼說都欠一個專文來描寫這地球上最普及的旅遊書”Lonely Planet”。

不管你去地球的哪個角落,大概都能看到這書的影子,

你可以覺得它是旅行者的救贖,也可以覺得它是旅行者的毒藥。

且看達人帶路如何來看待它…

Lonely Planet它是旅行途中最容易取得資訊的來源, 旅行途中的旅館、書店、路邊攤,你都能找到它的身影。

有時候可以免費交換,有時候可以買到二手,有時候就只能照原價購買,全看你有多需要它來決定。


使用旅遊書的原則

*我不貶低它來代表自身的能力有多高。

*我不會否認依賴旅遊書。

*既然是書,請體諒時效性的問題,自行探索最新的變化。

*當你有能力的時候,請把它留在家裡。


閱讀只是一種動作

我閱讀 Lonely Planet,不是因為用它來了解,
而是因為喜歡沉浸在旅行的閱讀之中。

今天不讀 Lonely Planet,還是可以讀 地球步方,還是可以讀 Footprint Let’s GO

這種閱讀習慣又與旅行時那些外國人的閱讀又不同,
旅遊書的內容可以短時間的閱讀,可以隨意選擇章節,
重新閱讀時,又可從任何片段開始,
這種感受就像旅行一樣,迅速的沉浸,又恣意的跳離。


手中無書,心中有書

現在的旅行,都急於在出發之前就規劃好一切,硬要回到過去慢吞吞的年代似乎強人所難,從此離不開工具書,唯有這樣才能滿足現代人想一次走遍所有景點的慾望。

而每當離開一個國家,書如果來不及交換,我們會寫上一段文字,然後把它留在最後那家旅館的書架上,希望能讓有需求的幸運兒可以撿到,好好的運用…(雖然有些旅館會拿來賣…)。

我們對書沒有感情(俺不是蠹蟲啊~),沒有收集的嗜好,當下留給需要的人幫助會更大,
一本在書櫃十年的 Lonely Planet 沒有價值,但
一本流傳在旅行者之間的Lonely Planet 卻功德無量。

書只是工具,不是可依賴的大手,要知道,當旅行遇到問題時,出來面對的還是自己。


放下工具書,立地成大師

過去旅行的模式,
輕裝從旅館走出來,按圖索驥,邊走邊翻書,邊走邊看路,
即使到了景點之後,也是抬頭壁畫,低頭看書…。

就像剛拿到新漫畫的樣子,視線離不開手中的目標。

硬是要找到書上所推薦的餐廳或景點,否則不敢吃、不想看,
這般執著,在愛好者的旅行過程都曾發生過。

回頭來看,也許那也是一種旅行的方式,
然後卻慶幸已經從那個樣子走了出來。

我們希望引導更多人走出那個困惑的執著,
就像聖嚴法師所說的:面對它、接受它、處理它、放下它。


它不糟,因為有誰是完美

在醞釀旅行的時候,我會看著它,幻想下一次旅行的情境。
下一次地點的物價、景點、路線,

當旅行的時候,會邊看邊抱怨,字那麼多、圖那麼少…。

偶而得更換到日本人的地球步方,來獲取更實際的食衣住行攻略,以及減少英文的隔閡。

雖然它讓旅行更方便,在路上見到人手一本,又覺得特別的礙眼,我能預期接下來的路上還會遇見同一批人。

旅行中也曾換到其他的旅遊工具書,但終究還是回到小藍本的身上。

因為發現這一切並非是小藍本的問題,純粹只是用的人太多,實屬非戰之罪啊。

Fish說:雖不喜歡有人把它奉為圭臬,但也不喜歡有人把它視為糟粕(然後還一直使用)。


藉由它,成長自己

Lonely Planet 用過的都知道,

它介紹的私房景點&路線,都是慕名而來的讀者,

它介紹的推薦餐廳跟旅館,經常人滿為患,

特別在英語不通的國家,這問題會特別嚴重。

為閃避那些跟隨而來的人,我們習慣自己尋找想要的感覺,床鋪乾淨就睡覺,食物衛生就享用,而放眼四處周遭皆是景點,書只是拿來了解交通路線以及歷史人文。

當初最煩的文化歷史,如今卻成為空閒時閱讀最多的部份(中文版)…。

我們把對書的抱怨來轉換自己旅行的方式,
因為書不會改變,自己卻可以。

我們勉勵大家,都能夠借此找到自己旅行的方向,

跳脫當下的思維,你才能夠理解,其實「旅行還有無限可能」。

誠如書上所言

“Lonely Planet 相信,旅行中最難忘的經歷往往是那些出乎你意料的事情,而最激動人心的發現也往往源於你自己親身的尋覓。旅行指南不是教科書,旅行的主人是你自己。”

 

然而,持續探索這寂寞的星球,對我們來說,是一趟永無終點的旅程…

Facebook留言板

您可能也會喜歡…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